|
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标准《建筑垃圾车载计量系统应用技术规程》《建设工程数字化施工管理系统技术规程》等启动会暨编制组第一次工作会议召开
2025-09-08
|
|
2025年8月28日,由江苏中讯通物联网技术有限公司主编的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标准《建筑垃圾车载计量系统应用技术规程》(以下简称《规程》)编制组成立暨第一次工作会议召开。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市容环境卫生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专委会”)相关负责人、行业专家以及主参编单位代表出席会议。
主编单位江苏中讯通物联网技术有限公司学术顾问孙子文致辞,对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专委会、与会专家和编制单位对《规程》的支持和帮助表示感谢,并介绍了《规程》的编制背景。 专委会秘书许雯佳介绍了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发展历程,以及在团体标准质量提升等方面开展的具体工作。 主编单位江苏中讯通物联网技术有限公司代表汇报了《规程》制定的工作思路、工作分工、进度安排等编制工作情况。与会专家对《规程》初稿进行了认真讨论,一致认为,编制组做了大量前期研究工作,认真总结了实践经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编制大纲结构较合理、内容较全面,并对初稿相关内容提出修改建议。本次会议为《规程》下一步编制工作的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规程》的编制,将为建筑垃圾运输车辆的监管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保障,为城市绿色低碳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为城市管理向智能化、数字化转型注入标准力量。 协会标准《浅海海底输水管道技术标准》启动会暨编制组第一次工作会议召开 近日,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标准《浅海海底输水管道技术标准》(以下简称《标准》)编制组成立暨第一次工作会议在上海召开。会议由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管道结构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代春生主持。
来自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江苏神龙海洋工程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市基础工程集团有限公司、河北泉恩高科技管业有限公司、江苏众信绿色管业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的代表出席了会议。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第二设计院结构一所所长徐海宁代表主编单位致辞,并介绍了编制工作的前期准备情况。 协会管道结构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代春生对《标准》编制工作提出了要求和指导意见,希望编制组能充分调研浅海海底输水管道工程的应用现状和发展方向,吸取已成功实施的项目经验,编制组成员加强沟通,确保高质高效完成编制工作。 与会代表对《标准》主要技术内容、重点问题、编制大纲、编制组分工、进度计划等展开讨论,形成了一致意见,为下一步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协会标准《建设工程数字化施工管理系统技术规程》启动会暨编制组第一次工作会议召开 近日,由一智科技(成都)有限公司、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主编的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标准《建设工程数字化施工管理系统技术规程》(以下简称《规程》)启动会暨编制组第一次工作会在北京召开。 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技术标准处副主任程骐、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建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科技标准管理部副经理储德文、一智科技(成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勇刚、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建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朱礼敏等专家及编制组成员共30人,通过线上、线下方式出席会议。会议由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建筑与城市信息模型专业委员会专员刘嫦利主持。
刘勇刚代表主编单位致辞,对协会领导、归口单位、编制单位及编制组成员拨冗出席启动会表示感谢,并介绍了一智科技的成立背景、主要业务、以及取得的专利情况。 程骐对《规程》大纲框架提出了具体建议,并宣贯标准管理办法,对标准编制工作提出要求和建议。他强调,编制组要严格按照住房城乡建设部《工程建设标准编制指南》、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工程建设标准编写导则》T/CECS-1000-2021的要求进行编制,编制组成员间加强沟通交流,确保高质高效完成编制工作。 刘嫦利对标准的编制流程和注意事项进行了说明,介绍了标准编制组的人员构成,并宣布编制组正式成立。 编制组第一次工作会议中,主编单位代表聂贤汇报了《规程》编制工作情况、编制工作大纲,编制组成员针对大纲,重点研究讨论了标准化对象、适用范围、大纲框架等内容,并对编制任务进行了具体分工,为后续标准编制工作顺利进行奠定了良好基础。 据介绍,《规程》编制工作旨在规范建设工程领域的数字化转型,提升多组织协同数字化水准,强化施工质量、安全、进度、技术、成本管理水平,优化企业管理与监管方式,促进建设工程高质量发展。 协会标准《地下工程病害体外治理技术规程》编制组成立暨第一次工作会议召开 近日,由上海勘察设计研究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城盾隧安地下工程有限公司主编的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标准《地下工程病害体外治理技术规程》(以下简称《规程》)编制组成立暨第一次工作会议以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召开,30余名领导、专家和代表出席会议。会议由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城市交通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张学军主持。
会上,张学军宣布了编制单位和编制组成员名单,介绍了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及城市交通专业委员会的标准立项与管理情况,以及相关标准化政策和协会标准质量提升方案,并宣贯标准编写规定,对此次启动会及后续《规程》的编制工作提出了指导意见和要求。主编单位总工程师、副总裁杨石飞致欢迎辞。 主编单位对《规程》的编制工作大纲进行了汇报,并邀请各参编单位针对《规程》编制思路进行了积极发言。参会专家充分肯定了编制组的准备工作,指出《规程》的编制具有较强必要性,将填补行业技术空白。随后,与会专家与编制组围绕工作大纲开展了充分的交流讨论,确定了编制工作大纲总体内容。 主编单位对各位专家与参编单位的参与和建议表达了感谢,并表示后续将与各编制单位通力合作,共同推进本《规程》编制工作的高质量开展。 协会标准《盐渍土地区强夯加排水桩地基处理技术规程》编制组成立暨第一次工作会议召开 近日,由建研地基基础工程有限责任公司、青海盐湖工业股份有限公司主编的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标准《盐渍土地区强夯加排水桩地基处理技术规程》(以下简称《技术规程》)编制组成立暨第一次工作会议在格尔木市召开。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地基基础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高文生,青海盐湖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工程管理部副经理马明德,青海盐湖工业股份有限公司中试基地负责人许盛,青海盐湖工业股份有限公司4万吨/年基础锂盐一体化项目负责人柴君平,北京科技大学教授李远等有关专家及编制组成员参加会议。会议采用线下线上相结合的形式举办。
参会人员合影 编制组成立会议阶段,青海盐湖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工程管理部副经理马明德代表主编单位致欢迎词。高文生主任委员主持会议,他介绍了与会领导、专家及代表,宣布主编单位、参编单位及编制组人员名单,并阐述了《技术规程》编制的总体情况和社会意义,对《技术规程》编制工作提出了科学性、协调性、可操作性、规范性等相关要求,希望编制组认真学习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标准管理办法,严格按照执行。 建研地基基础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刘念主持了编制组第一次工作会议。他详细介绍了《技术规程》的立项情况、技术研发背景和编制基础、工程实例、主要章节安排、编制任务分工和编制计划。与会人员对《技术规程》就编制工作大纲等进行了广泛交流,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形成了一致意见和建议,为下一步工作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高文生主任委员作总结发言,他对编制组第一次工作会议的工作成果做了充分肯定,并对《技术规程》编制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和建议,希望编制组充分发挥主编、参编单位各自优势,高质量完成《技术规程》编制工作任务。 协会标准《文化建筑工程数字化交付标准》启动会暨编制组第一次工作会议召开 近日,由上海建工四建集团有限公司主编的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标准《文化建筑工程数字化交付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启动会暨编制组第一次工作会议在上海召开。 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技术标准部副主任程骐,以及有关专家及编制组成员共35人通过线上、线下方式出席会议。启动会由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标准管理专员刘嫦利主持。
上海建工四建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总工程师、工程研究院院长黄轶代表主编单位致辞,建议《标准》的编制立足文化建筑的运维需求、引领行业前沿,为未来的智慧运维提供可靠、统一的高质量数据源。 上海大歌剧院建设指挥部办公室主任沈建军代表建设方致辞,他表示上海大歌剧院正与上海建工四建集团协同打造数字化交付体系,期待《标准》在项目率先落地并形成“上海范式”,为全国文化建筑数字化转型提供可复制的示范案例及经验。 程骐在讲话中强调,《标准》编制需要满足市场需求和引领科技创新,并提出编制过程中需要明确标准范围、厘清标准框架、协调相关标准、条款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要与国家标准、地方标准、协会标准协调一致。 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标准管理专员刘嫦利宣布《文化建筑工程数字化交付标准》编制组正式成立,介绍了标准编制组的人员构成,并对标准编写的相关规定进行了宣贯。 标准编制组第一次会议由上海建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信息总监、信息化管理部负责人余芳强主持。标准编制组组长、上海建工四建集团有限公司数字建造研究中心主任许璟琳代表主编单位,从《标准》的编制背景、编制目的、目录、工作分工、编制计划及编制工作基础六个方面汇报了编制工作情况。与会编制组成员单位的专家代表踊跃发言,针对《标准》编制大纲进行了深入探讨与广泛交流。 上海建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中央研究院院长张铭对此次会议取得的成果进行了总结发言,期望各成员单位踊跃参与《标准》制定,密切关注国内外相关技术、规范及标准的发展研究进程,并继续保持严谨科学的态度,为规范和引导文化建筑工程数字化交付应用作出重要贡献。
会后,与会代表参观了上海大歌剧院项目,实地了解了上海大歌剧院项目的建设情况。 协会标准《空间结构支座设计标准》编制组成立暨第一次工作会议在京召开 近日,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主编的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标准《空间结构支座设计标准》(以下简称《标准》)编制组成立暨第一次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空间结构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刘枫、中建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科技标准管理部副经理储德文等有关领导,以及《标准》编制组全体成员参加了本次会议。会议由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空间结构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刘枫主持。
刘枫介绍了与会专家和代表,宣布了《标准》编制组名单,并代表主编单位致辞,对各个领域的专家积极参与《标准》的制定表示欢迎与感谢。她强调,《标准》制定过程中应加强研究,提出统一的空间结构支座设计技术标准,供行业相关工程技术人员参考使用。 中建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科技标准管理部副经理储德文在讲话中,肯定了《标准》编制的必要性,提出要注重保证空间结构支座与主体结构连接的质量,并预祝编制组按期圆满地完成《标准》的编制工作。 会上,编制组代表对《标准》的编制背景、前期主要工作、编制原则等相关工作进行了介绍,汇报了国内外标准规范中关于支座部分的设计及构造要求,归纳了空间结构支座设计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对空间结构支座设计的重要性作了说明。会议组织学习了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标准制修订的相关管理规定。 与会代表对《标准》编制大纲、分工与进度安排,以及章节编排与具体内容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探讨,形成了一致的意见和建议,为下一步工作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协会标准《道路应急蓄毒池设计标准》编制组成立暨第一次工作会议在沪召开 近日,由上海市市政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主编的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标准《道路应急蓄毒池设计标准》(以下简称《标准》)编制组成立暨第一次工作会议在上海召开。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建筑与市政工程产品应用分会秘书长顾泰昌、副秘书长杨进春,上海市市政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设计事业部给排水所所长孙凯培,相关专家及编制组全体成员参加了本次会议。
上海市市政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设计事业部给排水所所长孙凯培致辞,感谢归口单位、各位专家、编制组成员对《标准》编制工作的支持,并介绍了道路应急蓄毒池在相关工程中的应用情况,对《标准》编制工作提出要求,希望编制组能在充分调研蓄毒池使用及设计情况的基础上,吸取已建蓄毒池的设计经验,编制出切实有效的设计标准。 协会建筑与市政工程产品应用分会秘书长顾泰昌,对《标准》的编制工作提出要求:一是要充分讨论,明确方向,保证《标准》的先进性、可操作性,制订出符合提高工程建设水平、促进技术创新发展的标准。二是要遵守标准化工作的纪律,严格按照计划进度,连贯有序,按期完成编制任务。他强调,《标准》中确立的相关技术指标应科学、合理,同时对专利在标准中的应用,编制过程中资料的保密、审查专家团队范围等事项提出建议。 上海市市政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工程师朱淼对《标准》的编制背景、目的和意义、拟解决的技术难点、编制大纲、任务分工、编制计划等进行了介绍汇报。 与会代表就本《标准》主要技术内容、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编制大纲、编制组分工、各阶段工作进度展开认真的讨论,形成了一致的意见和建议,为下一步工作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协会标准《变电站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计算与核算标准》《变电站碳中和评价标准》编制组成立暨第一次工作会议 协会特约记者 朱荣鑫报道 2025年8月26日,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标准《变电站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计算与核算标准》《变电站碳中和评价标准》(以下简称“两项《标准》”)编制组成立暨第一次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两项《标准》由南方电网产业发展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南方电网新能设计研究院(广东)有限公司共同主编。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绿色建筑与生态城区分会会长王清勤、副秘书长朱荣鑫,南方电网新能设计研究院(广东)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滔,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低碳城市研究所所长周立宁,北京构力科技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总经理张永炜等共计14位专家、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由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绿色建筑与生态城区分会主持。
会上,张滔副总经理代表主编单位致辞,对与会专家表示感谢,对两项《标准》的制定工作表示肯定。在双碳战略背景下,两项《标准》的编制为变电站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提供了计算方法,制定了变电站碳中和评价依据,填补了电力行业该领域的空白,有力促进了电力行业的绿色低碳转型。他强调,两项《标准》要以变电站主要碳排放电气专业为主,充分融入适用于变电站绿色低碳技术。 朱荣鑫副秘书长介绍了协会标准化工作情况,对两项《标准》的编制提出了具体要求,并宣布两项《标准》编制组成立。北京构力科技有限公司工程师杨焕代表编制组介绍了两项《标准》的编制背景、主要章节目录、编制重点内容、人员分工及编制计划。编制组代表、与会专家就两项《标准》标准框架、目录、各章节内容进行充分讨论。 王清勤会长对会议进行了总结。他强调,标准框架要重点突出变电站碳排放电气专业,抓主要矛盾,编制有电力行业特色的低碳标准;要充分考虑标准的实用性、简易性,为两项《标准》后续推广应用奠定基础;标准编制过程中要充分开展试算、测算工作,做到计算方法准确、稳定、易用,评估规则科学、实用、公正。他希望,充分利用标准编制机会,将建筑+电网阔领域优势落实到标准中,建立变电站碳排放计算与评价体系,为电力行业绿色低碳转型提供支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