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关于标准研究 | 原地掉头、应急浮水只是常规操作,这项标准研究将填补行业空白!
2024-11-27
|
|
在全球汽车行业向电动化与智能化转型的浪潮中,智能分布式电驱动技术成为了智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关键所在。这项技术融合了电动化与智能化的优势,正在重塑汽车的动力、底盘等核心领域,引领汽车产业迈向新的发展阶段。
传统燃油汽车依靠单一发动机和复杂机械传动系统,在智能化控制和能量利用效率方面存在明显局限。随着电动化进程的推进,电动机响应迅速、易于精确控制的特性为汽车动力系统变革创造了条件。与此同时,传感器技术、大数据处理和人工智能算法等智能化技术的蓬勃发展,为汽车的智能化控制提供了坚实支撑。智能分布式电驱动技术由此应运而生,通过在车辆不同位置分布多个电机,实现对每个车轮的独立驱动与控制,达成整车动力的精准调配与多样化管理。
智能分布式电驱动系统配备了丰富的传感器网络,涵盖车轮转速传感器、车身姿态传感器、方向盘转角传感器以及路面附着力传感器等。这些传感器如同汽车的“感官器官”,实时采集车辆运行的各类数据,如车轮的转动速度、车身的倾斜角度、方向盘的转动幅度以及路面的摩擦系数等。车辆的电子控制单元作为“大脑”,运用先进的智能决策算法对这些海量数据进行快速分析处理。
例如在车辆转弯时,ECU 根据传感器反馈的信息,精确计算出每个车轮所需的驱动力,通过指令让内侧车轮适当减速,外侧车轮适当加速,从而确保车辆能够平稳、精准地完成转弯动作,有效降低侧滑和甩尾风险,极大地提升驾驶的安全性与舒适性。无论是在高速行驶时应对突发状况的紧急避让,还是在恶劣路况下的艰难前行,智能分布式电驱动系统都能凭借对车轮驱动力的精准控制,确保车辆始终保持良好的行驶姿态,最大程度地避免车辆失控,为驾乘人员构建起坚固的安全防线。
此外,由于每个电机可独立控制一个车轮,智能分布式电驱动系统能够依据路面状况和车辆行驶需求,对每个轮胎的附着力进行优化分配。在正常行驶于干燥平坦路面时,系统可将更多动力分配至附着力良好的轮胎,减少动力在低附着力轮胎上的损耗,从而提高整车的驱动效率,降低能耗,延长车辆续航里程。而在复杂路况,如湿滑路面或冰雪路面行驶时,系统能迅速察觉路面变化,及时调整动力分配,确保每个轮胎都能获得足够的驱动力,有效防止车轮打滑,维持车辆的稳定行驶,保障驾乘人员的安全。
智能分布式电驱动技术作为智能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核心技术之一,正以其独特的优势和强大的功能,推动汽车产业朝着更智能、高效、安全的方向发展。随着相关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创新,如传感器精度的进一步提升、人工智能算法的持续优化以及电力电子技术的新突破,未来的智能新能源汽车将在这一技术的引领下,为人们的出行带来更多的便利与惊喜,也将为全球汽车产业的变革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大动力,开启汽车出行的全新篇章。
目前行业内关于智能分布式电驱动车辆的技术及性能要求、测试指标及评价体系的研究尚属空白,应对其进行规范。为进一步提高智能分布式电驱动系统相关产品技术的规范性与通用性,推动行业对智能分布式电驱动系统关键技术的实践应用,促进智能分布式电驱动系统产品新技术的创新发展。 该系列标准规定了基于智能分布式电驱动系统的原地掉头、泊车、应急浮水、爆胎控制等场景的性能要求、评价指标及试验方法。技术系列标准包括4个部分: 《智能分布式电驱动车辆 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第1部分:原地掉头》 《智能分布式电驱动车辆 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第2部分:泊车》 《智能分布式电驱动车辆 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第3部分:应急浮水》 《智能分布式电驱动车辆 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第4部分:爆胎控制》
《智能分布式电驱动车辆 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第1部分:原地掉头》规定了智能分布式电驱动车辆在原地掉头过程中的性能要求、评价指标及试验方法,适用于搭载智能分布式电驱动系统的M1类车。
《智能分布式电驱动车辆 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第2部分:泊车》规定了智能分布式电驱动车辆泊车功能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评价方式等要求。适用于智能分布式电驱动系统泊车功能的产品开发和性能评价。
《智能分布式电驱动车辆 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第3部分:应急浮水功能》规定了智能分布式电驱动车辆应急浮水功能的性能要求、评价指标及试验方法,适用于搭载智能分布式电驱动系统的M1类车。
《智能分布式电驱动车辆 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第4部分:爆胎控制》规定了智能分布式电驱动车辆爆胎控制功能的性能要求、评价指标及试验方法。适用于搭载智能分布式电驱动系统的M1类车。
上述标准项目已发起标准起草工作组征集,欢迎行业相关单位联系报名,登录CSAE标准信息平台申请加入标准编制工作组。 |










